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54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42节 (第2/3页)

教学,须有不低于三个时辰的蹴鞠训练。”

    ??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??杨士奇有些为难。

    ??国子监现在已经排满了课程,还要分出三个时辰去踢蹴鞠,这个时间从哪里砍啊……

    ??解缙不知道朱允炆怎么想的,蹴鞠这玩意又不是学问,踢再好也不能服务于科举,实在是有些鸡肋。

    ??李-志刚保持沉默,事情不明,自己不懂,跟着祭酒表态就是了,他啥态度,自己就啥态度。

    ??朱允炆知道这些人都是“唯学问”论的家伙,只好从荷尔蒙,不,是精力旺盛,强身健体,团队合作等方面阐述,这才让几人明白,教育不能光“德”、“智”,还得有“体”。

    ??不信看看朝廷官员的身板,如果举办一场文官与宦官百米赛跑的话,朱允炆敢肯定,百分之八十的文官是跑不过宦官的……

    ??“一月份时,张博志、孙举文曾提议社学、县州府学独立于地方,不受县府管辖,直接由国子监或礼部管理,你们认为如何?”

    ??朱允炆询问。

    ??解缙犹豫了下,道:“将教育从地方府衙中独立出来,朝廷管控会更为容易,然教育毕竟是地方政绩考核重点,受吉安府入选十优州府影响,各地兴办私塾之风大长,社学眼下又集中在移民之地……”

    ??杨士奇也不赞同完全独立于地方,提出反对:“张博志、孙举文两位先生是好意,也是为社学发展着想,但无论是社学、府学,毕竟建在地方,若完全脱离地方县、府衙,很可能会导致一地主官不重教育,反而有害。臣建议在考核中尤其重教育一项,将其与人口、田产等视为第一考核项,以激励地方更重教育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思考之后,认为解缙与杨士奇的看法是有道理的,如果教育不与地方利益挂钩,地方定不重视,完全设置教育部门直管各级学校是不合适的。

    ??李-志刚提议:“皇上,虽然将社学、府学等直归礼部不妥,朝廷却可以明确社学出路,以安百姓心思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笑了。

    ??没错,社学、县学等收归朝廷直管是行不通的,但社学肄业之后进入县学的上升通道是可以确定下来的,两者并不矛盾。

    ??至此,大明教育系统得到了完善,补全了洪武时期缺失的一角,朱允炆的大教育战略终迈出了第一步。

    ??社学(包括京师初级学院)、私塾、家塾,成为了大明初等教育的主力,县州府学构成了中等教育,国子监一家独大,站在了大明教育的顶峰。

    ??然而在大教育战略推动之后,朱允炆遭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国内危机:

    ??旱灾与涝灾。

    ??老天是不给面子的,哪怕是朱允炆仰头看着老天,它也没有赏个脸。

    ??五月,凤阳府大旱。

    ??五月中,松江府暴雨。

    ??一场巨大的天灾,逐渐席卷而来,让满朝措手不及。

    ??朱允炆坐在奉天殿,声嘶力竭,下令户部、工部全力运转,朝凤阳、松江府调拨大量粮食,与此同时,解缙去了凤阳,茹瑺去了松江府,郁新去了苏州。

    ??内阁大臣一次出去三个,可见问题之大,情况之急。

    ??ps:

    ??感谢康老五打赏支持,感谢杭州-韩打赏支持。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,惊雪继续努力,有余票的还请支持下。

    ??第六百四十一章 先为君,后为父(一更)

    ??凤阳旱灾,朝廷早有准备。

    ??然而在进入五月后,事情变得严重起来。

    ??早在四月初,朝廷为应对凤阳府旱灾,准备了两州五县的赈济粮食,比往年还多准备了三个县。可到了四月底,旱情一日重于一日,蔓延至三州八县,五月中旬,整个凤阳府五洲十三县全部大旱!

    ??然而旱情远不止如此,一封封急报文书不断传入京师。

    ??淮安府淮安大旱!

    ??庐州府合肥、六安大旱!

    ??河南归德府鹿邑、永城、商丘、宁陵大旱!

    ??朱允炆看着解缙的奏折,心都在颤抖,一笔笔文字,如同刀扎在心口。

    ??“臣解缙于临淮再拜言,五月起,凤阳天干地燥,烈日如焚,大地龟裂,颗粒无收!百姓哀鸿遍野,流离荡析,不得其所,相属于道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