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595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95节 (第2/3页)

??冯成紧锁眉头,有些为难:“两日实在是太紧了,怕是来不及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道:“你可以抽三个点。”

    ??冯成连连摆手:“牙佣多少都是朝廷定下的,交易多少,收出几多,都需入账,可不敢加。”

    ??朱允炆叹了一口气:“那我额外奉送二百贯钞,你若还不能办,那我只好自己去寻水商或内商了。”

    ??冯成怎么可能让到嘴的肥肉跑了,当即表示:“两日有些紧,可能在议价上吃点亏,若公子不嫌弃,两日后,还是在这里,如何?”

    ??朱允炆微微点头:“越快越好,钱是小事,若我办不成此事,说不得会在家族中失了颜面,所以冯掌柜多多用心啊。”

    ??冯成笑了。

    ??原来是家族内部以商论优劣,许多商人家庭都是如此选拔接班人的,行不行,有没有能力掌管家族生意,派出去,做一笔买卖-比比高下,赢了的成为接班人,输了的成为掌柜,合情合理也服众。

    ??这种人的买卖好做,虚抬下交易价也没有关系,此人会主动帮自己掩盖这一切。

    ??朱允炆漫不经心地问:“我来时,听闻这盐价已涨到每斤十八文,这扬州还比不上京师,怎还如此价高?”

    ??冯成见买卖敲定,心情放松之下也没在意,直说:“这事可与我们牙行没干系,水商涨了价,咱也得过日子不是。”

    ??“好端端的,这水商怎么还涨起价了?”

    ??朱允炆继续问。

    ??冯成摇头,只说句:“不太清楚,怕与内商涨价有关……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无语,再这样刨下去,是不是就与边商有关了?

    ??冯成有些无奈,皱眉说:“其实,在我看来,这与水商、内商、边商都没多少关系。”

    ??“哦?”

    ??朱允炆有些奇怪,价涨了,和他们没关系?

    ??冯成点了点头,解释了句:“我也说不准,但总听到有盐商议论这开中制累人。”

    ??夏元吉黑了脸,呵斥:“开中制已运作多年,从无有问题,如何能说此制累人?”

    ??开中制不是明朝的发明创造,宋代的时候就有了,朱元璋认为这一套方法很是不错,朝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向边关运输粮食,保障了军需,商人凭借着仓钞到盐使司或商人汇聚之地,转手卖掉仓钞大赚一笔,期间内商、水商也能大赚一笔,大家都有利可寻,洪武年间的盐价也稳定在八文至十文,从来没有猛增过。

    ??朱元璋不像宋代,虽然也征收盐税,每年也可以得两百来万两,占当时国库收入近一半(一半指的是总收入的银子,没折算粮食),但大明的盐价普遍偏低,比如宋代盐价通常是每斤五十至七十文。

    ??纵向对比下大明,就知道朱元璋多爱护子民了。

    ??别以为盐价升一点点影响不大,宋代的诸多财富,就是靠盐税支撑起来的,这毕竟是必需品。许多王朝一遇到困难,就会调整盐税,百试百灵,来钱快的很。

    ??元末的私盐贩子张士诚为啥家大业大,还不收百姓税,人家卖盐的,谁看得起那点粮食税?随便扣出来点钱,买的粮食都吃不完。

    ??盐价高低,直接影响着民生。

    ??唐时一家五口“三日食盐一斤(与其杂质有关)”,一斤盐按三十文计,一个月按十斤计,仅仅是一个月的花销就是三百文。三百文啊,唐代百姓一天可赚不了宋代每日百文的工钱。

    ??再看明代,“大口岁食盐十二斤,小口半之。”

    ??按照一家夫妇三个孩子的五口之家开算,一家每年需要买盐六十斤,若以每斤十文来计,一年花费六百文,一个月花费五十文,寻常百姓家的收入来看,大致是一日半至两日的工钱。若涨至每斤十八文,那一年就需要花费一两单八十文,每个月折九十文,两三日工钱。

    ??如果后世有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